陶德臣:陆羽栖霞山采茶活动、影响与茶文化遗产开发(一)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陶德臣:陆羽栖霞山采茶活动、影响与茶文化遗产开发(一)

陆羽栖霞山采茶活动、影响与茶文化遗产开发

(一)

陶德臣

一、陆羽南京栖霞山采茶活动

陆羽(733—804年),字鸿渐,一名疾,字季疵,号竟陵子、桑苎翁、东冈子,唐代复州竟陵(今湖北天门)人。他是中唐一位著名学者,一生著述颇丰,以所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《茶经》为代表,该专著奠定了陆羽在世界茶学领域的崇高地位。对于陆羽的方方面面研究,学术界已取得极为丰硕的成果,然而专门探讨陆羽赴南京栖霞山采茶及其影响的文章却未见面世,遂撰此文。

陆羽老家在长江上游湖北天门,而奠定其茶学地位的地点是长江下流浙江湖州,两地相距甚远,而联系湖北天门与浙江湖州的“地域走廊”江苏,尤其是苏南地区对陆羽著成巨著《茶经》,奠定其茶学学术地位,意义非同小可。悉心考察包括南京栖霞山茶叶产区在内的实践活动,成为陆羽著书立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。

唐代苏南茶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,包括栖霞茶在内的南京茶已有显名,成为陆羽重点考察的茶区之一。《茶经·八之出》载:“浙西,以湖州上,……常州次,常州,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,与荆州、义阳郡同;生圈岭善权寺、石亭山,与舒州同。……润州、苏州又下。润州,江宁县生傲山,苏州,长洲县生洞庭山,与金州、蕲州、梁州同”。这里说到当时属于润州的江宁县(南京的古称)产茶,具体地点是傲山。江宁县为西晋太康二年(281年)改临江县置,唐代武德三年(620年)改名归化县,贞观九年(635年)复改白下县为江宁县,属润州,至德二年(757年)为江宁郡治,乾元元年(758年)为升州治,上元元年(761年)改为上元县。从行政区划看,江宁县属润州的时间为贞观九年(635年)到至德元年(756年),也就是说,陆羽来栖霞山采茶前,“润州江宁县”就产名茶,远在浙西的陆羽早已得悉。

周靖民先生认为,傲山在南京市郊,但未指明具体是哪座山。傲山当然不是栖霞山,否则陆羽会明确提及。陆羽《茶经》虽不记载南京栖霞山的茶,但唐代的栖霞山不但产茶,而且名气还不小。南京栖霞山因山形若伞状,故名“伞山”。据说古时山上盛产野参、当归、茯苓、甘草等中草药,有滋养摄生(即养生)之效,故名“摄山”。

栖霞山距南京市区20余公里,属栖霞区管辖,为宁镇山脉西段北支,周围约20公里,面积近4平方公里。此山北临长江,东望龙潭镇擂鼓台,西隔九乡河与南北象山隐隐相连,南面是波浪起伏的低矮丘陵。栖霞山呈现“三山夹两涧”的地理特征:东峰形似卧龙,故名龙山,西峰状如伏虎,因称虎山,中峰秀挺,傲视诸山。中峰之巅名凤翔峰,海拔286米。登上山巅,浩瀚长江,一览无遗。

栖霞山具有上千年的产茶史,时间最迟不晚于中唐时期。明代李日华《六研斋二笔》卷一载:“摄山栖霞寺有茶坪。茶生榛莽中,非经人剪植者。唐陆羽入山采之,皇甫冉作诗送之云:‘采茶非采菉,远远上层崖。布叶春风暖,盈筐白日斜。旧知山寺路,时宿野人家。借问王孙草,何时泛碗花。'”这首诗就是皇甫冉著名的《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》。从李日华的记载看,唐代栖霞寺产茶,且为人工所植,地点为山中平地,种植者是栖霞寺僧人,生产技术也为寺僧所掌握。

作为一种地方特产,栖霞茶声名远播,吸引了远在湖州的陆羽前来考察。唐肃宗乾元元年(758年),陆羽寄居栖霞寺,攀悬崖,采茶叶,晚上回到寺院,专心研究茶事。陆羽栖霞山采茶试茶的地点位于今中峰一带。皇甫冉《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》证明中唐时期栖霞山产茶,陆羽曾经到栖霞寺研究茶事。从“旧知山寺路,时宿野人家”看,陆羽对采茶的地方很熟悉,显然以前也曾经去过。

本文作者为陆军工程大学陶德臣教授,曾为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。本篇文章全文发表于2018年第2期《贵州茶叶》,经作者同意并授权,改发于“茶道哲学研究”公众号。

来源: 茶道哲学研究
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